外贸宝新闻丨动力电池出口欧盟要求持“电池护照”

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严苛标准挑战?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于8月17日正式生效。
 
该法规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需要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此举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时间节点

电池护照、碳足迹披露、可再生原材料使用比例要求等条例的执行进程是《新电池法》的核心,关键节点如下:
 
  • 2025年2月18日起,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将强制执行;
  • 2026年2月18日起,可充电工业电池碳足迹强制执行;
  • 2027年2月18日起,大于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的电池护照强制执行,轻型运输工具电池、便携式电池可拆卸和更换强制执行;
  • 2028年8月18日起大于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可再生原材料占比要求强制执行。
 
欧盟电池法规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电池,包括工业应用和电动汽车电池,要求涵盖回收、标签和尽职调查。欧盟电池法规取代了现行的欧盟电池指令(2006/66/EC)。
 
它有三个主要优先事项:透过制定电池产品、工艺、废电池和回收物的标准化规则来加强内部市场;推进循环经济;减少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重点关注供应链。
 
电池出口厂商需披露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以及再利用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电池信息披露如下:
 
1. 电池必须加贴符合环保要求的“CE”标志。
 
2. 到2026年,进入欧洲市场的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须持有数字电池护照,电池护照必须包含:电池基本信息,价值链主体信息,可持续性与循环性信息和性能与耐久性信息。电池护照是记录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工具,目的是增加电池价值链透明度与数据可信度,提高电池可持续性。
 
3. 设置电池电子信息交换系统,让监管者、消费者和分销商获得查看电池信息的访问权限。
 
后续欧盟还将会对碳排放进行分级,并设定相关阈值,并要求电池在2027年7月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碳排放的相关要求或将强制出口企业进行零碳转型,在生产技术上将向着高效低能耗、环保低碳等方向进行革新。
 
《新电池法》对可再生材料使用比重要求逐年提高,法案生效后的5个月内,电池随附技术文档应包含各型号电池的活性材料废物中回收钴、铅、锂、镍的数量信息。2031年可再生材料使用比重达到:钴16%,铅85%,锂6%,镍6%,到2036年要到达:钴26%,铅85%,锂12%,镍15%。
 
在使用阶段,对电池中的重金属汞、镉、铅含量进行控制,设定限值。
 
除此之外,2025年8月开始,向市场投放电池的经济运营商需要遵守尽职调查要求,这与其他供应链立法类似。这包括验证电池所用原材料的来源,确定内部责任,以及对电池尽职调查政策的第三方验证。经济运营商不遵守规定可能会被限制或禁止电池供应市场,并受到成员国的具体制裁。
 
 
 

挑战与机会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已超60%。
 
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登记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04.3GWh,同比增长50.1%。其中,中国企业仍然占据六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以及欣旺达,总市占率高达62.6%。
 
仅从欧洲市场来看,SNE Research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
 
一位动力电池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欧盟《新电池法》对中国电池行业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业界人士认为,《新电池法》实施后,我国电池企业出口欧洲,至少要跨越三道障碍:
 
  • 一是补足和完善碳足迹声明;
  • 二是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要求;
  • 三是应对电池护照中信息披露的挑战。
 
三大挑战的出现,必然导致中国动力及储能等电池进入欧盟市场成本增加、难度加大,新电池法甚至在有些地方被解读为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一部分中国企业选择主动迎接挑战,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中国电池企业都已在部署零碳转型战略,探索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回收材料及溯源等解决方案。